學好中國式現代化 懂國情明命運與共

港人國情認知是否足夠?據善德基金會去年9至10月問卷訪問大中小幼518名教育界人士,發現香港教育界對於宏觀的國策如「十四五規劃」和「建國百年目標」等了解程度較低。民建聯於今年1月電話隨機訪問697名12歲以上市民對國家發展的認識,當中認為特區政府過去一年提升港人國民身份認同的工作做得不是幾好(19.5%)和非常不好(9.2%)的接近三成。看來特區政府需在社會和學校方面推動更多的國家宏觀發展資訊。正如中央駐港聯絡辦公室鄭雁雄主任在「習主席回信香港學生一周年分享會」致辭提示:希望大家把厚植家國情懷作為香港青年的鮮明底色,深入了解祖國的歷史文化和現實國情,深入思考為何中華文明能夠歷經五千多年而延綿不絕、歷久彌新,為何當代中國能夠創造和平崛起的世界奇蹟,不斷增強身為中國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

面對紛繁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面對人民群眾新期待,國家必須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有關中國式現代化的意義,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8月在《求是》雜誌發表《中國式現代化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從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等五個方面作出深刻闡釋。習主席並強調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既要遵循現代化一般規律,更要符合本地實際,具有本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是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徵,更有基於中國國情的鮮明特色,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指明了一條大道。

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用幾十年時間走完西方國家過去二百年才走完的工業化進程,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跡,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開闢了廣闊前景。2013年至2022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從59.3萬億元增長到121萬億元,經濟總量按年平均匯率折算達18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二位。10年來,國內人均GDP從43497元增長到85698元,2022年國人人均GDP按年平均匯率算達12741美元。這10年中國經濟總量佔全球經濟比重從12.3%上升到18%,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平均貢獻率超過30%,是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最大引擎,貨物貿易總額連續6年位居世界第一。當前國家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量子信息、航太探測、深海探測等科技已處於世界第一梯隊;5G技術、產業、網絡、應用全面領先,建成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性能優越的網絡基礎設施。2024年上半年中國汽車在新能源市場表現突出,佔整體新能源市場61.9%,同比上升8.8%。實踐證明,中國式現代化走得通、行得穩,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道路。

回顧中國近代史,曾有一段時期國人對自己的文化缺乏自信,提出「全盤西化」的偏激主張。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綜合國力提升,使國家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正強起來,國人對自己的文化逐漸恢復自信。國人開始發現中國文化與西方,尤其是盎撒文化比較,確實有不同而又有優質的部分,比如天人合一的自然觀,世界大同的和諧觀,父慈子孝的家庭觀,五倫八德的社會觀,及愚公移山、夸父追日等奮鬥觀。在這樣厚實文化的基礎上,中國在對內強調和諧社會、共同富裕之餘,對外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平共處五原則、「一帶一路」及全球發展等倡議,這是源於文化自信的中國式現代化向外延展。

為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共中央今年8月作出《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當中提及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國家對外工作必須堅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踐行全人類共同價值,落實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宣導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深化外事工作機制改革,參與引領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堅定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營造良好外部環境。香港作為一個面向國際的「一國兩制」特區,政府實應多推廣國家的現況和發展方向,使越來越多港人尤其是學生學好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解,從懂國情後明白人類命運與共的理念,並與國家站在一道、共同迎接世界百年大變局的挑戰與機遇!